“作为A,向你的邻座B发起晚饭邀请,B请找借口拒绝。”收到指令后,观众们纷纷开始加入游戏。
这个“邀约-拒绝”的过程多次往复,持续一分钟后A与B角色互换,由B向A发出邀约,A需同意,且用任何能想得到的方式对提案进行拓展,让话题不断膨胀。
前些天,日本社区营造先锋人物山崎亮教授来到了成都,这是他与这座城市的首次邂逅,一场名为“破冰游戏”的workshop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他的目的在于回应观众提出的“如何解决社区居民参与热情不均”的问题。实验证明,当双方身份互换后,有效地减少了冷漠及否定情绪,激发了对话及参与热情。
展开剩余96%城市的有机更新还有多少种可能?身为一枚观察者,过去几年间,小都一直持续关注着发生在这座城市里的新动向。
它们当中,既有以社区边角料为实验场域的新空间,有沿着城市肌理自发生长、改变样貌的百米小街,也有突破传统模式开启自身探索的非标商业……
然而,城市的蜕变从未停止,它迈着更新的步伐不断向前,寻找着新的答案。于是,收到山崎亮来成都的消息,作为粉丝的小都赶紧前去“追星”。
我们在位于龙泉大面铺的一座新公园——“卷心公园”捕捉到了其行踪。6月28日,一场名为「城市织补:让城市重现生机的微小单元」的论坛在这里开启了新的讨论——
即我们的城市虽然有很多具有标志性的“明星项目”,但同样存在着缺乏关注的隐形地,它们大多是因中心城区对腹地产生集聚、扩散和过渡作用后形成的“边缘地带”。
不新不旧,既不够有故事和在地文化,也不够有话题和商业价值,人口结构复杂,且存在大量的生活体验滞后、缺乏更新条件等问题。
此次论坛将它们称作「隐在地住区」。
那么,面对这样的城市问题与社区现象,我们又有哪些解决方案?
以“有机更新”为题,山崎亮开启了他的思考,同时,论坛还聚集ARCHER创始人藤野大树、成都市武侯区玉林东路社区书记兼居委会主任杨金惠、大城小村合伙人黎宇坤等来自不同领域的实践者,纷纷从自身经验出发,带来了丰富的探索维度与方向。
01
从微小出发,
连接人与人的关系。
山崎亮
studio-L代表、关西学院大学建筑学部教授
社区设计师、社会福祉士
正若文章开篇workshop背后所解决的问题,山崎亮聚焦“居民参与型的城市”,开启了分享。有趣的是,有别于宏观建设,他的讲述从“微小”出发。
在我们的城市设计中,“小的东西”为什么重要?
从事社区营造前,他曾经是一位建筑设计师,参与大型建筑设计的工作是家常便饭。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改变了他的想法。
“相比于大型的建筑,小型的社区设计不仅试错成本更低,还更有利于居民的参与与融入。”他提到:“相反,人们会觉得这个东西与我无关。”
2005年,他创立了Studio-L,正式开启社区设计工作,20年间与团队主持了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社区营造经典项目。
位于琵琶湖旁边的草津川跡地公园就是其中之一,它本是一条废弃的悬河,经过一系列的营造后,变成了一个具有活力的城市公共空间。
同样,2013年濑户内国际艺术节来临之际,他曾与小豆岛居民利用废弃材料共同创作出一幅“酱油瓶墙”,最终成为艺术节上的亮点。
分享中,他还提到了最近几年对位于大阪府的茨木市文化保育中心进行营造的故事,该项目前身是承载着城市记忆的市民会馆,后由建筑大师伊东丰雄担纲设计,转变为实现城市历史与现代功能交融的新地标。
值得一提的是,三个案例虽情况各有不同,却有一个底层逻辑贯穿始终,那便是:比设计空间更重要的,是连接人与人的关系。
在营造过程中,Studio-L组织居民开展了大量的workshop与调研实践,邀请居民参与到丰富的社区日常中,并充分启用“社区协调员”这一新兴角色开展沟通、交流工作。
正是在这样的考量下,我们发现居民的心声被倾听,冷冰冰的空间场域与日常生活逐渐因情感连接变得与众不同,一些闪闪发光的瞬间令人印象深刻:
诸如草津川那个坚持做滴滤咖啡的老爷爷,最终在每月一次的草津日上支出了自己的小摊;由一名大学生发起的广播体操活动,从5个人的“孤独团体”到20人、100人,再到成为集章爆款。
一幅“酱油瓶墙”在艺术季上的亮相,不仅让人重新认识到了小豆岛,也让这里的酱油产业、在地文化与日常生活智慧得到了进一步沉淀,就连愁眉苦脸的酱油瓶工厂社长都喜笑颜开。
茨木市文化保育中心的开幕活动上,剪彩仪式不再交由德高望重的人士,而由100多名市民共同参与,他们用废弃布料串联起一根长长的彩带,在现场绕了几圈,最终将这份喜悦落在了每个参与者手中。
02
在建筑中,
找回身处自然的感觉。
藤野大树
ARCHER创始人
毕业于早稻田大学艺术与建筑学院建筑与城市设计专业的藤野大树,拥有国际知名建筑设计事务所MADArchitects多年设计竞赛、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和日本项目施工管理经验。
他所创立的ARCHER,一直践行着“在建筑中,找回身处自然的感觉”的理念,身为一名建筑设计师,在此次的论坛中,他从日本“团地”住宅的再生现象开启了自己的分享。
在日本,团地风靡于1950年代中后期到1970年代,作为当时的现代化居住典范,它以2LDK(二居室)与3LDK(三居室)户型为主,配备独立卫浴、厨房及商业医疗体系,有效解决了城市化进程人口激增过程中的居住需求。
最初出现时,团地被视为中产身份的象征。但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该类建筑类型在1970年代后逐渐演变为老龄化严重、设施陈旧的社区,逐渐退出主流视野。
不过,近年来,日本社会掀起了“团地回归潮”,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重新入住“团地”,他们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的家,引起同类爱好者的共鸣,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由此迎来了新生。
在藤野看来,这样的现象源于团地的性价比及当下年轻人对一个小家形态的渴望,而团地恰好能赋予他们这样的空间可能性。“他可以将原来的结构墙打破,重塑LDK形态,回归到‘我的生活,由我设计’的状态。”
团地的回归潮,无疑象征着小型社区,或者中大型社区的未来趋势和导向,而建筑设计师在进行这类改造时也面临着相似的困难点,即高容积率和低绿化率。
这就涉及到ARCHER一直以来践行的自然理念。在解决这类问题时,藤野提到了日本寺庙和庭院设计中常常用到的走廊形态。“将留白置入不同的空间形态,甚至是类似于团地的高层室内空间,以自然的回归,打破传统空间形态,是我们期待带来的更新实践。”
03
人,是社区设计
的最大指标。
杨金惠
成都市武侯区玉林东路社区书记兼居委会主任
中级社工师,四川省劳模
作为成都市“蓉城先锋”社区书记工作室负责人,杨金惠在玉林东路社区主导的多处微更新,如一介巷子里、虫林昆虫博物馆、童年秘密档案馆等,如今都逐渐成长为成都社区更新的“明星”项目。
隐在地住区的更新势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但同时也将面临社会效益的考核,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又应该对其建立怎样的量化评估标准?
在杨金惠看来,社区设计最大的指标就是人,“只要有人在里面,每个地方都值得被设计,被激活”。
5年前,她曾做过一次家访,对象是生活在社区里的两位老人,在这个家里,一位92岁的老爷爷为失去行为能力的89岁老妻设计了他们的生活空间。
客厅里的三张床,分别属于妻子、自己和儿女,以便日常照顾与陪伴。除了空间上的改变,最让杨金惠佩服的是他对妻子的衣服也进行了设计:一个躺在床上19年的人难免产生褥疮,爷爷根据褥疮大小,将中空、舒适的垫子一个个编织进去……
接受家访时,他不断安抚老妻,抚摸着她长满皱纹的手,嘴里用成都话说着“乖哦”。“这或许就是设计之用吧,能让人身心舒畅,‘乖’一点。”
身为一名社区工作者,她在与设计师交流的过程中,经常开玩笑提醒他们压住设计欲望,多关注本地需求,“我们要的不是漂亮的建筑,而是有人用的设计”。
同时,在社区营造的多方协作中,设计者、运营方对空间关系的觉察也显得尤为重要。
“空间关系,有时候就是人际关系。”她提到:“它们的关键性有时甚至直接决定一件社区设计是否能够顺利诞生。”
04
发现本地需求,
是营造的第一步。
黎宇坤
大城小村合伙人
黎宇坤所在的大城小村由一群建筑师、社工和媒体人等不同领域的青年群体组成,一直以来都致力于通过城乡社区营造,连接城市乡村社区有趣的人事物。
不少人认识他们,是因为蓓蕾社区的“人宠双向友好型社区”,而后,大城小村所展开的各种社会创新工作坊,更是成功激活了代际间的弱连接。
这恰好是“隐在地住区”所缺乏的部分。在这样的社区里,非文化依赖的社区活化及经济模式似乎尤为重要。
出乎意料的是,大城小村在蓓蕾社区营造竟然是起源于社区里随处可见的狗粪。经验告诉他,作为城市的基本单元,社区有脆弱的一面,但同时又具有很强的韧性。
于是,当身为外部人员介入社区或试图在其中开启探索时,“要尽量克制,从小的切口出发,而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和看到本地需求的能力”。
正是秉着这样的观察,大城小村抓住了发生在蓓蕾社区的一件小事,而就是这样的一件小事,恰恰又反映着当下社会热议的人宠关系。
同样,在他在最近的一次社区开放日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在面临社区发展时,业主和以租客为主的流动人群似乎秉持着截然不同的态度,前者积极寻求共建,后者却普遍缺乏认同感与归属感,即使已经在这里居住了三五年,依然没有很好地融入社区生活。
而对于这部分居民,突破点依然在于发现需求,在这之后,寻找有趣的方式让需求得到满足,“这样他们才能真正地寻找到归属感,参与地方生活,并为之作出贡献”。
以上,便是小都此次“追星”,在「城市织补:让城市重现生机的微小单元」论坛捕捉到的片段,论坛上,来自不同领域的社区营造者给出了有关「隐在地住区」的解决提案或启发。
而本次论坛的举办地卷心公园所在的大面铺,恰好就是一个典型的「隐在地住区」。
大面铺位于成都之东龙泉驿区的最西部,这里人口渐近40万,多年以来承接了主城区扩张溢出的人群与准备在此扎根的“新蓉漂”。区域发展之初先依靠刚需项目吸引人口,再利用人口引进各项配套。
然而,当人口积累到一定程度,它所面临的是极速的建设发展、完备的刚性填补下,多元消费体验及区域文化和故事感的缺失。
它急需一场“刚需”到“改善”的转变,在内生活力的唤醒中,以消费、公共性和生活方式的迭代,重新建构起属于大面的“归属感”,让它真正成为链接日常生活幸福可能的载体。
值得一提的是,卷心公园便让我们看到了这种可能性。
卷心公园是由百悦集团打造的社区商街品牌,作为区域中的高能聚点,摒弃高门槛的距离感,致力营造一个充满烟火气与人情味的日常场域。在这里,不仅涵盖多元丰富的业态与场景,同时也提倡社区共治、商户协作、空间开放。无论是居住者、共建人或来访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惬意与满足。
正若它可爱的名字般,其灵感来自于自然界的卷心菜,当我们撕开它的叶子,每一层都紧紧包裹着鲜嫩,这也代表了一个真实社区的紧密连结。
作为“百悦公园社区更新计划”的首个板块,自2024年底起,它以“织补”的形式,开启卷心菜计划,对区域3公里范围内展开“针灸式”的更新。
不同于大拆大建式改造,这是一次小规模、渐进式社区更新,目的在于如卷心一般向内修缮、补足与丰盈。在这个过程中,卷心公园逐步迎来了内部道路、街心花园、商业业态的等方面焕新;与此同时,也有了全新的文化中心、社区主力店的加入。
在刚刚过去的6月底,这些微小的“织补”迎来了首次集中亮相。小都参与的这场「城市织补论坛」便是其中的亮点呈现;此外,公园还将20+具有代表性的创意、设计、生活方式、社区营造品牌汇聚一堂,串联成为期3天的「卷心街市」。
巡游其中,既能看见诸如一介建筑带来的公共空间基底与场所品质提升,也能在醒食THE SENSE、野狗商店·蔬报亭、in.co色彩无限实验室、搭伙儿CHAOS等小摊发现新的生活方式与场景。
最让小都印象深刻的是,一介那个未完成的建筑前放着一架钢琴,它来自街区内商家的自发加入,任何人路过都可以尝试着弹响它的黑白键。
而伴随着琴声的响起,它或许是不完善的,不够响亮的,却用一种最为动人与真实的方式,回应着这场关于城市、社区与人的温柔实验。
幸运的是,在论坛结束后
我们终于“追星”成功
与山崎亮教授聊了聊天
YOU成都专访
山崎亮
studio-L代表、关西学院大学建筑学部教授
社区设计师、社会福祉士
小都: 您如何看待“隐在地住区”这样一种现象?
山崎亮:其实日本也有这样的一个地方,虽然中国因为人口多会更普遍一些。它大多指围绕在中心城区周围的边缘地带。这里聚集着大量的移民和流动人口,没有任何的特色和文化氛围,人们晚上在这里居住,白天去往更远的地方工作。
理解“隐在地住区”,首先要明白人们为什么会来到这里?他们大多来自周边,那里无法提供他们想要的工作,他们渴望去往更大的城市生活,于是来到了这个相对“中间”的地带。
相反的是,日本也掀起过类似“U-TURN”“I-TURN”的趋势,年轻人返回家乡或农村,从事互联网、自媒体相关的工作,这样的人群也越来越多。
所以,解决“隐在地住区”现象的关键在于吸引一批年轻人,让他们真正生活在这里,而不仅仅是居住。他们可以从事互联网相关的事情,或许会创造出一些新的工作机会、新的社区活力,以及人与人之间的新链接。
小都: 在您团队的营造案例中有类似解决方案吗?
山崎亮:大阪旁边,有一个叫“泉北新城”的地方。1970年代它就在那里了,50年过去了,原来生活在那里的小孩已经长大,他们远离家乡寻找工作。
这里的住宅以2lDK(两居室)为主,主要提供给家庭,孩子长大后面临结婚组建新家庭等问题,都会搬出去,年轻人就满满流失了。而留下的,都是背了几十年房贷的人,这会儿他们70岁左右,老龄化非常严重。
我们到这个社区后,邀请了50位左右的年轻人,组成8个团队,各自按照不同的方向和兴趣爱好介入当地社区搞活动,并将互联网的概念带到社区,将它的日常刊登到杂志上,也在Twitter、Instagram等社交媒体上分享。一开始大家不熟,但慢慢认识之后,老年人就参与进来一起策划活动,社区被盘活,泉北也被“织补”起来了。
有趣的是,其中有位年轻人在家里种了一棵柠檬树,每年都会结很多柠檬,他就在网上分享,包括用柠檬做的饮料、做的菜等等,很快就受到了大家的喜欢。紧接着团队内外都开始跟着他种柠檬,现在“泉北”差不多有500家卖柠檬的商铺,并延伸出了包含鲜果售卖、衍生产品及旅游观光等多元维度的社区文化及产业链条。
这个地方现在甚至被称作“柠檬城”,受到了大量的媒体曝光。越来越有影响力之后,原来被抛弃的“隐在地住区”竟然吸引了人们的回归,甚至有很多年轻人想搬到这里来与当地人交朋友,社区慢慢就热闹起来了。
所以,“隐在地住区”最关键的破解点就在于——这些年轻人让“隐”的东西显现出来,让看不见的东西被看见。
小都: 在您看来,相对于城市的宏观建设,像社区这样的“小事”为什么重要?
山崎亮:小,意味着试错成本低。它不需要多少钱也可以办活动。同时,这些小小的团体会让居民觉得,我也可以参与进来。
与之相反,当你去建造一个大型建筑物时,一旦方向错误,中途很难停止,你只能将之建成然后废弃,是很大的浪费。而当它的成本高达几千万元甚至几亿元时,居民会觉得这是他个人无法承担的价格,那么也就会觉得这个事情跟他没有关系。
所以,城市需要大型建筑物,同时也需要制造小的社区,两者相互平衡,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我们的城市才会越来越好。
小都: 多方参与的情况下,专业的社区营造团队如何把握“度”?
山崎亮:这要分情况。比如说ABCD有完全不一样的意见,各自的重要程度也不一样,方向性也不一样。我们可以试图去画一个纵轴和横轴,前者代指需要多少人来做这件事情,后者代指需要花多少时间来做,按照最后呈现的难易程度,我们可以优先解决容易的事情。
小都: 在您们的案例中,作为专业的团队,介入社区进行营造,花费的时间成本大概是多少?
山崎亮:三年左右。第一年主要是做调研,与社区多方聊天,了解当地的需求;第二年会开展10次左右的workshop;第三年就是落地执行,培养社区协调员的角色,以便营造团队撤离,社区依然可以自发开展活动,保持活力。
小都: 听说您在大阪有做社区协调员培训的工作室,大概是1周课程,而在大学里面现在也有相关专业,那么当大学课程周期浓缩到1周,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是什么?
山崎亮:1周的时间,并不是说让你完美地成为一个社区协调员,而是你自己想要学什么,可以在这个时间段进行集中学习。它类似于一个学习中心,对社区协调员感兴趣的人可以过来参与1周合宿体验,我们会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项目,比如教大家如何去拍摄社区的照片等等,每个与社区有关的活动都可以去体验一下。
小都: 卷心公园这个名字给您怎样的感受?这个公园里的什么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
山崎亮:卷心公园这个名字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因为社区里有非常多的老年人和孩子,如果用一些看似高大上的英语等等,会让人看不懂,就更不愿意参与到里面来了。卷心公园就很日常、接地气。
其次是对公园的印象。我在逛公园时,发现它的形态打破了传统模式,并不是一个专门聚合在中心的空地或者区域,而是以散落的形式,比如绿化带串联而成,每一个聚落都有人支棱着各具特色的小摊搞活动,非常有意思。
以前的那种公园大家可能会集中搞活动,但路过的居民会觉得离自己有些遥远,不会想要迈进那个专门圈起来的区域里去。但卷心公园这种开放式的小点位,会让路过的人想要靠近它,对它正在发生的事情产生好奇。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有两个社区协调员帮助大家将活动串联起来,氛围感会更好。
小都: 第一次来到成都,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如何?
山崎亮:果然很辣,成都人都很外向开朗,这里的社交氛围良好,说到什么就立即去做了,比如我们在论坛上做的那个“破冰游戏”,大家都很给力,非常积极地参与,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丰茂生长的公园
因更新变得更加有趣
而我们也可以试图在这些微小“织补”中
寻找到更强的“归属感”、成长的支撑力启灯网
发布于:四川省财盛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